【讀音】:wu mian mu jian jiāng dōng fu lǎo
【類型】:8字成語
【出處】:語本《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解釋】:成語無面目見江東父老的意思以之為羞見故鄉人之典實。
【讀音】:mian mu quan fēi
【類型】:4字成語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誌異·陸判》:「濯之,盆水盡赤。舉首則面目全非,又駭極。」
【解釋】:成語面目全非的意思樣子完全不同了。形容改變得不成樣子。
【讀音】:bu shi lu shān zhēn mian mu
【類型】:7字成語
【出處】:宋·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解釋】:成語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意思廬山:山名,江西九江市南面的一座山。比喻認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質
【讀音】:mian mu yī xīn
【類型】:4字成語
【出處】: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內山完造作序》:「似乎大抵受著英國的什麼人做的《支那人氣質》的影響,但到近來,卻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結論了。」
【解釋】:成語面目一新的意思樣子完全改變,有了嶄新的面貌。
【讀音】:mian mu kě zēng
【類型】:4字成語
【出處】:唐·韓愈《送窮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語言無味者,皆子之志也。」
【解釋】:成語面目可憎的意思面貌神情卑陋,使人看了厭惡。
【讀音】:běn lai mian mu
【類型】:4字成語
【出處】:宋·蘇軾《老人行》詩:「一任秋霜換鬢毛,本來面目常如故。」
【解釋】:成語本來面目的意思原為佛家語,指人的本性。後多比喻事物原來的模樣。
【讀音】:lu shān zhēn mian mu
【類型】:5字成語
【出處】:宋·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解釋】:成語廬山真面目的意思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來面目。
【讀音】:lu shān mian mu
【類型】:4字成語
【出處】:清·段雪亭《遺稿例言》:「苟非自作聰明,即欲省其鉛槧,致令廬山面目,漸失其真。」
【解釋】:成語廬山面目的意思廬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來面目
【讀音】:běn lai mian mu
【類型】:4字成語
【出處】:《六祖壇經·行由品》:「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宋·蘇軾《老人行》詩:「一任秋霜換鬢毛,本來面目長如故。」
【解釋】:成語本來面目的意思原為佛家語,指人的本性。後多比喻事物原來的模樣。
【讀音】:yǒu he mian mu
【類型】:4字成語
【出處】:《後漢書·趙苞傳》:「食祿而避難,非忠也,殺母而全義,非孝也,如是,有何面目立於天下。」
【解釋】:成語有何面目的意思指沒有臉見人。
【讀音】:lu shān zhēn mian mu
【類型】:5字成語
【出處】:宋·蘇軾《題西林壁》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解釋】:成語廬山真面目的意思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