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大全,成語故事典故,成語歷史典故,寓言成語典故

成語故事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成語:

安然無恙成語典故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太子丹繼位即趙孝成王,由太後趙威後執政。秦國進攻趙國,趙威後把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當人質換取齊國的軍事援助。危機過後,齊王派使者到趙國。趙威後先問齊國收成,然後再問齊王的身體是否無恙。

青蠅吊客成語典故

三國時期,會稽人虞翻在孫權手下任都尉,他為人狂放不拘,敢於直言勸諫,他醉酒罵張昭與孫權。孫權一氣之下就把他流放到交州。他在流放途中潛心鉆研古籍,廣收門生。感慨自己沒人可以交談,死後只有青蠅作為吊唁的賓客。

幹城之將成語典故

孔子之孫子思在衛國向衛侯推薦茍變為將,說茍變可以指揮五百輛戰車。但衛侯說此人為吏時曾吃人兩個雞蛋,不可用。子思說,聖人用人如同木匠用木材,取其所長,棄取所短,像幾抱粗的梓木,不能因為一寸朽爛便舍棄不用。

破浪乘風成語典故

南朝時期,宋國著名將領宗愨從小就有雄心壯誌,喜歡舞槍弄劍,他的叔父宗炳問他的誌向,他回答說:“願乘長風破萬裏浪!”,後來他帶兵攻打林邑國,運用計謀取勝,被封為左衛將軍。

避實擊虛成語典故

公元前623年,晉楚在城濮交戰,晉文公采用避實就虛的作戰方法,避免與楚軍的中軍主力決戰,先令其下軍向楚右軍進攻,因為楚右軍是由陳、蔡兩國軍隊組成的弱勢部隊,一舉取勝。晉軍主將狐毛又用計誘殲了楚左軍,最終取得重大勝利。

群策群力成語典故

西漢哲學家揚雄模仿孔子的《論語》寫出了一部《法言》,在《法言.重黎》中論述了漢王劉邦與西楚霸王項羽爭奪天下勝負的原因。他認為漢王劉邦善於采納大家的計策,大家的計策又增強了眾人的力量,所以他就得天下

杯酒釋兵權成語典故

公元961年,宋太祖趙匡胤與趙普商定計策,召集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宴飲,以高官厚祿為條件,解除他們的兵權。969年,又用同樣手段,罷王彥超等節度使,解除藩鎮兵權,以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防止分裂割據。

秦智虞愚成語典故

戰國時期,晉獻公用碧玉駿馬向虞國行賄借道滅掉虢國與虞國,俘虜無所作為的虞國大夫百裏奚,並將他作為奴隸陪嫁到楚國。秦穆公釋放百裏奚並與他共商國事,百裏奚向他推薦蹇叔,秦穆公重金迎接蹇叔,百裏奚與蹇叔、由余等輔佐穆公建立了霸業。

八攻八克成語典故

唐朝時期,文成公主入藏與吐蕃松贊幹布聯姻。松贊幹布死後由年幼的孫子執政,大權由國相祿東贊控制,他大肆進攻吐谷渾。唐軍前去征討,先勝後敗。河南原武人婁師德智勇雙全,收集散兵遊勇與吐蕃軍進行激戰,八攻八克取得了勝利,從此邊境安寧。

冠山戴粒成語典故

傳說古代時,東海有大鰲能頂著蓬萊仙山到滄海到處遊玩,這事傳到一群紅螞蟻那裏,他們非常驚奇,相約到東海邊去觀摩。在東海邊見到海中的蓬萊仙山時隱時現,時而東時而西。螞蟻見後覺得沒有什麽神奇的,說與他們頭頂飯粒沒有什麽差別。

成語大全集
 
按字數查成語
首字母查成語
成語典故

成語典故是指成語的來源出處和背後的故事,許多成語都是基於真實的歷史事件、人物傳說、文學作品或民間故事,有著豐富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和寓意。

例如“破釜沈舟”這個成語,典故源於秦朝末年,項羽在巨鹿之戰中,下令讓士兵把渡河的船鑿穿沈入河裏,把做飯用的鍋砸個粉碎,以表示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臥薪嘗膽”講的是越王勾踐戰敗後,睡在柴草上,經常嘗苦膽,激勵自己不忘恥辱,最終復國成功的故事。

這些成語典故不僅生動有趣,還能夠更清晰地闡釋成語的含義、用法以及其所蘊含的深刻道理和文化內涵,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成語,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成語典故以簡潔而生動的方式傳承了歷史文化、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是中華民族語言和智慧的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