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31年,安武侯田蚡娶燕王的女兒,失勢的魏其侯竇嬰與將軍灌夫奉王太後的命令前去祝賀。灌夫給他們敬酒,田蚡及他的手下不理不睬,灌夫大罵他們,田蚡抓了灌夫全家。王太後出面要挾殺了灌夫,竇嬰也被流言蜚語所殺。
鐘繇的兩個兒子鐘毓、鐘會少年時就有名氣,魏文帝聽說後就下令接見。文帝見鐘毓臉上有汗問為什麽?鐘毓回答:“戰戰惶惶,汗出如漿。”文帝問鐘會為什麽不出汗,鐘會回答道:“戰戰栗栗,汗不敢出。”文帝深為喜。
漢宣帝時西北邊境羌人不斷騷亂,老將趙光國請求帶兵圍剿,到了邊境後,他深入了解各方面的情況,最後向漢宣帝建議采取友好的政策,只駐軍不攻打,從此羌再也不敢輕舉妄動了。
南朝梁時文學家江淹年輕時刻苦讀書,成為一個鼎鼎有名的文學家,官至光祿大夫。後來他的文章大不如以前了,詩也平淡無奇了,偶爾靈感一來,寫出的東西也一無可取。據說他在夢中丟失了五色筆,從此就文思枯竭,才能喪盡
戰國時期,孟子給學生上課經常拿子路的例子來教育他們:“子路十分虛心聽取別人指出他的毛病與不足,然後加以改正。從歷史上看,凡是君子都是吸取別人的優點、長處,自己來實行善事。如舜、禹等都是如此。君子的最高德行就是與人為善。”
西漢初年,韓信被封為齊王,丞相蕭何擔心韓信兵權太大,就找樊噲共商計策。樊噲自鳴得意,連誇自己是如何鬥敗項羽,嚇得他目瞪口呆,從而保住主公。面對這淮陰一餓夫且手無縛雞之力的韓信,只須叫一兩個人就可以把他一刀兩斷。
唐朝大臣魏光上書唐玄宗要求把魏征整理修訂的《類禮》列為經書。唐玄宗命元淡校閱,右丞相張說認為已經有鄭玄作註成為經書。元淡寫《釋疑》表明自己觀點:鄭玄的註過時了,魏征不是下棋人,他是旁觀者所以註解得比較真實。
唐穆宗時期,崔群遊覽湖南東寺,見鳥雀在佛像頭上拉屎,就對住持說鳥雀沒有佛性,對佛大不敬,住持說鳥雀有佛性,它們選擇在佛頭上拉屎,是因為佛性慈善,容忍眾生,對外物從不計較,鳥雀也明白這點。
西漢末年,隗囂派馬援去聯合公孫述對付劉秀。馬援與公孫述是同鄉要好,公孫述嫌馬援不修邊幅,派人送去官服修飾邊幅,裝出皇帝的架子,馬援十分不悅就去投奔劉秀,見劉秀有雄才大略,就去洛陽投奔他,因他屢立戰功,被封為伏波將軍。
宋朝時期,司馬光因著《資治通鑒》而名垂青史。他成為翰林學士,與王安石是好朋友,但不支持王安石變法,只好辭職去洛陽著書。宋哲宗即位後,司馬光回京任尚書左仆射,人們額手稱慶。司馬光上任後馬上廢除新法,把王安石給氣死了。
成語典故是指成語的來源出處和背後的故事,許多成語都是基於真實的歷史事件、人物傳說、文學作品或民間故事,有著豐富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和寓意。
例如“破釜沈舟”這個成語,典故源於秦朝末年,項羽在巨鹿之戰中,下令讓士兵把渡河的船鑿穿沈入河裏,把做飯用的鍋砸個粉碎,以表示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臥薪嘗膽”講的是越王勾踐戰敗後,睡在柴草上,經常嘗苦膽,激勵自己不忘恥辱,最終復國成功的故事。
這些成語典故不僅生動有趣,還能夠更清晰地闡釋成語的含義、用法以及其所蘊含的深刻道理和文化內涵,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成語,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成語典故以簡潔而生動的方式傳承了歷史文化、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是中華民族語言和智慧的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