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大全,成語故事典故,成語歷史典故,寓言成語典故

成語故事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成語:

項莊舞劍,誌在沛公成語典故

公元前208年,項羽率40萬大軍開往鹹陽,被劉邦的守軍擋住。項伯請劉邦到鴻門赴宴。劉邦到鴻門後,項羽設計讓項莊舞劍助興,意在乘機殺了劉邦。項伯也舞劍助興,百般保護劉邦,劉邦手下樊噲沖進營帳來保護劉邦,劉邦借機逃離。

猴子救月成語典故

古時伽屍國有座波羅奈城,在人跡稀少的樹林中生活著500只獼猴。一次獼猴在一棵尼俱律樹下,見月影在井裏的水面搖晃。他們擔心世界夜晚會失去光明,就一只一只倒掛連接在樹枝上去井中救月。由於太重,樹枝折斷,群猴全部落水。

國士無雙成語典故

秦朝末年,韓信因得不到項羽的重用,而改投奔劉邦,開始也沒有得到重用,因滕公的推薦給蕭何,蕭何認為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推薦給劉邦。劉邦敷衍應付,韓信不辭而別,蕭何月下追韓信,對劉邦說他是國士無雙,劉邦拜他為大將。

磨而不磷,涅而不緇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孔子在魯國政壇遭到排擠後,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先後在衛國、宋國等沒受到重視,在赴晉的途中,子路勸他不要去投奔趙鞅這種小人,孔子相信自己是君子,會“磨而不磷,涅而不緇”,不會玷汙自己的名聲的。

松枝掛劍成語典故

古代季劄第一次出使北方,見到徐君結為好友。徐君喜歡季劄的寶劍,口頭雖沒言明。季劄心裏明白這事,為了便於執行公務,就沒有送給徐君。季劄公務完畢路過徐地,見徐君已經去世,就到他的墳墓旁把寶劍掛在樹上而離開。

紅絲待選成語典故

傳說古代郭元振年輕時很有才藝,而且風度翩翩,宰相張嘉正想招他為婿。元振知道他有五個女兒,不知許配哪個。張宰相想出一個辦法,讓五個女兒各持一條絲線站在絲幔前,元振牽上一條紅絲線,於是得到他的第三個美女。後來隨夫貴達。

唯利是圖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秦桓公經常不講信義,他與晉厲公在令狐簽訂盟約,回國後就背信棄義,慫恿狄、楚去進攻晉國,他對楚王說:“余雖與晉出入,余唯利是視。”晉厲公非常氣憤,派大臣呂相去與秦國絕交,兩國斷交後不久就發生了戰爭。

得過且過成語典故

五臺山上有一種鳥,叫寒號鳥,它生有肉翅但不能飛翔。每當夏季來臨時,寒號鳥就渾身長滿色彩斑斕的羽毛,它便得意地唱:“鳳凰不如我!鳳凰不如我!”。它每天都唱著,卻不知道搭窩。等到深冬來臨的時候,它雖然很冷,但還是不搭窩,漂亮的羽毛也全部脫落了。當寒風襲來的時候,這光禿禿的肉鳥無可柰何地哀鳴:“得過且過!得過且過!”# 讀後:目光短淺的人,面對一點點成績就沾沾自喜。對將來的一切都沒有計劃,他們只看現在,能偷懶就偷懶,能過去就不努力。他們一旦遇到挫折就會垂頭喪氣,消極悲觀。# 為了將來的美好,對成功和失敗進行正確地分析,作個計劃,現在就努力工作,成功一定是屬於勤奮者。#

聞所不聞成語典故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派幕僚陸賈去賜給尉他南越王印授。尉他雖是中原人,久居南越稱王,不願幫助中原人誅暴除逆。陸賈勸慰他早日歸順漢王,說中國人多地大,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政令統一。尉他聽到這些聞所未聞的事後就歸順。

甘棠之愛成語典故

周武王時期,大臣召伯奉武王之命巡行南方地區,廣施仁政,大大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由於政策遭到其他大臣的反對,紛紛攻擊與誣陷召伯。召伯為表忠心與清白,死在甘棠樹下。召伯死後,民眾懷念他,從此不再砍伐甘棠樹。

成語大全集
 
按字數查成語
首字母查成語
成語典故

成語典故是指成語的來源出處和背後的故事,許多成語都是基於真實的歷史事件、人物傳說、文學作品或民間故事,有著豐富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和寓意。

例如“破釜沈舟”這個成語,典故源於秦朝末年,項羽在巨鹿之戰中,下令讓士兵把渡河的船鑿穿沈入河裏,把做飯用的鍋砸個粉碎,以表示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臥薪嘗膽”講的是越王勾踐戰敗後,睡在柴草上,經常嘗苦膽,激勵自己不忘恥辱,最終復國成功的故事。

這些成語典故不僅生動有趣,還能夠更清晰地闡釋成語的含義、用法以及其所蘊含的深刻道理和文化內涵,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成語,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成語典故以簡潔而生動的方式傳承了歷史文化、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是中華民族語言和智慧的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