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鄭國人在野外砍柴,看到一只受傷的鹿跑過來,就把鹿打死,擔心獵人追來,就把死鹿藏在一條小溝裏,順便砍了一些蕉葉覆蓋。天黑了,他想找到死鹿扛回家,可惜怎麽也找不到。於是他只好放棄,就當作自己做了同樣的夢罷了。
傳說黃初平14歲那年去山上放羊,遇到一位道士,道士把他領到金華山的石屋裏傳授一些神奇的本事,一晃就是40年,他的哥哥黃初起找到他,問他放的羊哪裏去了,黃初平說在東山,兄長一看全是石頭,黃初平叱石成羊,頓時就有幾萬只羊。
公元1138年,金國派使者要挾南宋皇帝遞降書順表,宋高宗、秦檜貪生怕死,準備降金。大臣胡銓寫《戊午上高宗封事》表示反對:“誓與秦檜等人不共戴天,希望斬下他的人頭懸掛城門示眾,然後誅殺金國使者。否則自己將蹈東海而死。”
清朝時期,徐秀才不願為清廷服務,就改學道術為人驅鬼,一個朝廷大員請他驅鬼,好酒好菜侍侯,閉口不談驅鬼事情。晚上一頭獸頭人身的怪物來舔食剩菜剩飯。徐秀才嚇得拼命狂叫嚇跑了那怪物,後來再也沒發現了,人們感嘆:“黃貍黑貍,得鼠者雄”。
戰國時期,孟子與齊宣王談論君臣之間的關系而一般正直人應有的態度。孟子說:所謂大人就是通達事理的人並沒有奇特的地方,其可貴的地方就是在任何時候都沒有失掉孩提時代的一片真心,像小孩子那樣純樸、真誠、熱烈。
殷代武丁上臺後遭遇連年災荒,他在夢中受到啟發,找到傅巖修築大墻的傅說,任命他為國相,殷國從此大治。春秋時期,齊桓公為了迎接周天子派來的使臣,在城門遇到正在餵牛的寧戚,覺得他有奇才,於是拜他為相國。
秦朝末年,劉邦起兵被封為沛公後,蕭何成為劉邦的得力助手,他幫助劉邦保存秦朝的各種文獻檔案,留守關中,為劉邦提供軍糧和新兵,引薦大將韓信。在漢朝建立後劉邦論功行賞時,他評論蕭何是發蹤指示的獵人,功勞最大。
梁山泊好漢魯智深因救賣唱父女而拳打鎮關西命案,被迫削發為僧,他到大相國寺去管理被地痞流氓霸占的菜園。這幫不三不四的人想方設法給魯智深一個下馬威,逼他離開,正設計圍攻他,沒想到魯智深把他們全打入糞坑裏求饒。
三國時期,魏國東平相阮籍才華出眾,思維敏捷,深受文帝司馬昭的喜愛。阮籍治郡,法令清晰簡單,深受百姓的愛戴。一次聽說一個人殺了他的母親,他說殺父還說得過去,殺母怎麽可以?殺父是禽獸的行為,殺母是連禽獸都不如。
唐朝散文家柳宗元因王叔文失勢而被貶到湖南永州當司馬,他在永州期間收到韋中立的拜師信,非常感動。他立即回信《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表達一個觀點:少見多怪是常有的事情,就像蜀犬吠日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成語典故是指成語的來源出處和背後的故事,許多成語都是基於真實的歷史事件、人物傳說、文學作品或民間故事,有著豐富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和寓意。
例如“破釜沈舟”這個成語,典故源於秦朝末年,項羽在巨鹿之戰中,下令讓士兵把渡河的船鑿穿沈入河裏,把做飯用的鍋砸個粉碎,以表示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臥薪嘗膽”講的是越王勾踐戰敗後,睡在柴草上,經常嘗苦膽,激勵自己不忘恥辱,最終復國成功的故事。
這些成語典故不僅生動有趣,還能夠更清晰地闡釋成語的含義、用法以及其所蘊含的深刻道理和文化內涵,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成語,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成語典故以簡潔而生動的方式傳承了歷史文化、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是中華民族語言和智慧的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