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大全,成語故事典故,成語歷史典故,寓言成語典故

成語故事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成語:

千軍萬馬成語典故

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命大將陳慶之率軍伐北魏,陳慶之一路所向披靡,一直攻打滎陽城下,他鼓舞士氣,以7000人戰勝魏軍30萬人,直向洛陽。他的將士身著白色戰袍,十分威武。魏人感慨:“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一登龍門成語典故

唐朝詩人李白從25歲開始遊學各地,寫下不少膾炙人口詩篇。但30多歲還沒有入仕,他聽說荊州長史韓朝宗特別喜歡舉薦人才,就寫《與韓荊州書》:“我聽人說‘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一旦被你引薦,那麽就會像鯉魚一登龍門身價十倍。”

千日醉酒成語典故

傳說古代中山人狄希能夠釀造一種“千日醉”酒,正在釀的過程中被劉玄石喝了一小口。劉玄石回到家裏就一醉不醒,家人以為他死了,就把他埋葬。三年後,狄希去劉家看劉玄石酒醒了沒有,一起開棺驗看,劉玄石剛剛酒醒。

看破紅塵成語典故

清初金陵歌妓董小宛與冒辟疆結為夫妻,清兵攻陷杭州後,兩江總督洪承疇搶走她並進貢給順治皇帝。順治特別喜歡她,並把她養在蘭馨宮,給她榮華富貴,但還是贏不了她的心,孝莊皇太後殺了董小宛,順治皇帝看破紅塵毅然出家當和尚。

橘化為枳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外交家晏嬰,因為個子矮小,相貌醜陋,經常遭到別人的歧視。有一次晏嬰出使楚國,楚王故意羞辱說齊國人都是賊,晏嬰認真地說:“橘樹生長在淮南能結橘子,移到淮北結的果實就變成枳子了。”楚王無話可說

李郭同舟成語典故

南朝時期,太原界休人郭太字林宗,出身貧寒,但他積極好學,到處遊學。遊學到洛陽見到河南尹李膺。李膺十分喜歡與他交往,一時傳為佳話。後來郭太要回家,京師很多學者來送行,郭太只與李膺兩人乘船而行,送行的人說他們像一對神仙。

天有不測風雲成語典故

三國時期,曹操屯兵赤壁欲進攻東吳,周瑜與孔明商量用火攻,可此時季節已過沒有東南風。周瑜氣得生病,孔明去看他,他說:“人有旦夕禍福。”孔明說:“天有不測風雲。”並送他“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於是刮起了東風。

循規蹈矩成語典故

大觀園內財政出現困難,探春主張姑娘們住的園子不用另請人管理,在園中挑選幾個老實本分的人來管理。李紈、寶釵紛紛表示支持。眾老婆子紛紛提出承包方案,並表示每年還有額外收入。寶釵對她們說只要循規蹈矩地幹,一定會有收獲的。

一鳴驚人成語典故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於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汙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諫。# 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臣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國有只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鳴叫,只是毫無目的的蜷縮著,大王您猜,這是一只什麽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一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只大鳥一樣,身為一國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一會兒之後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於髡說:# “嗯,這一只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一飛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政。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變化無方成語典故

東漢末期,袁紹和曹操從小是十分要好的朋友,世事變化無方,為了爭奪天下,兩人成為不共戴天的仇人。董卓要廢漢自立,袁紹起兵反對,曹操成為袁紹手下的奮武將軍。董卓死後,曹操的力量日益強大,以許昌為大本營與劉備、袁紹等對立。

成語大全集
 
按字數查成語
首字母查成語
成語典故

成語典故是指成語的來源出處和背後的故事,許多成語都是基於真實的歷史事件、人物傳說、文學作品或民間故事,有著豐富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和寓意。

例如“破釜沈舟”這個成語,典故源於秦朝末年,項羽在巨鹿之戰中,下令讓士兵把渡河的船鑿穿沈入河裏,把做飯用的鍋砸個粉碎,以表示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臥薪嘗膽”講的是越王勾踐戰敗後,睡在柴草上,經常嘗苦膽,激勵自己不忘恥辱,最終復國成功的故事。

這些成語典故不僅生動有趣,還能夠更清晰地闡釋成語的含義、用法以及其所蘊含的深刻道理和文化內涵,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成語,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成語典故以簡潔而生動的方式傳承了歷史文化、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是中華民族語言和智慧的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