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大全,成語故事典故,成語歷史典故,寓言成語典故

成語故事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成語:

捕風捉影成語典故

漢成帝40多歲還沒有孩子,聽信方士的話,熱衷於祭祀鬼神,花費很大,但沒有什麽效驗。光祿大夫谷永給漢成帝上書說世界上沒有什麽仙人及長生不老的藥,要尋找他就像要縛住風,捉住影子一樣不可能得到,漢成帝終於迷途知返。

尨眉皓發成語典故

西漢時期,漢武帝去巡視郎署,見到尨眉皓發的郎官顏駟,問他何時為郎官?顏駟說漢文帝時就當郎官了。漢武帝問他為什麽老而不遇?他說:“文帝好文而臣尚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所以我至今還是一個郎官。”

李廣不侯成語典故

西漢時期,中郎將李廣任邊境上谷太守,他英勇善戰,匈奴稱他為飛將軍,聞風喪膽。他一生不被重用,沒有受到封侯的獎賞,最後被逼自殺。他的部將因軍功而封侯的人很多,古人認為奇數不吉利,司馬遷評價為“李廣老,數奇。”

言聽計從成語典故

楚漢相爭時期,齊王韓信一舉擊敗項羽的20萬大軍,項羽派謀士武涉去勸韓信親近他,與劉邦為敵或者自己稱王、三分天下,告訴他一旦項王失敗,下一個就輪到韓信了。韓信說:“漢王十分信任我,對我言聽計從,我不能失道義。”

如左右手成語典故

秦朝末年,韓信前去投奔劉邦,被安排當管糧的小官。劉邦拔營準備到漢中封地,很多軍官悄悄地逃走,韓信也趁機逃走,蕭何得知後來不及告訴劉邦就連夜去追。劉邦不見蕭何,他對蕭何的感覺如左右手,有些想不通。兩天後蕭何追回韓信。

一錢不值成語典故

灌夫,字仲孺,西漢時代人。他性情剛直,講究信義,說出的話一定做到。他常侮慢地位比他高的官員,而對地位比他低的,越是貧賤,他越敬重。因此,當時很多有才能而無地位的人都喜歡接近他。# 灌夫喜歡喝酒,並且常因喝醉了使性子。有一天,丞相田汾結婚,他喝了不少酒。一會,他走到田汾的面前敬酒,田汾說:“我不能喝滿杯。”灌夫見他不肯痛快喝酒,便語帶諷刺地說:“你雖是一個貴人,但也應喝完我敬的這杯酒。”田汾還是沒有乾杯。灌夫討了一頓沒趣,就走到臨汝侯灌賢面前敬酒。這時,灌賢正對程不識(曾任邊境太守,後改任大中大夫)的耳朵說話,沒有對他表示出歡迎的樣子。# 灌夫心裏本來有氣,看見這情形,再也忍不住了,立即罵灌賢說:“我一向就說程不識不值一錢,今天在這裏你竟和他學婦人們的樣子咬耳根子!……”#  自此以後,人們對於別人有輕視鄙棄的意思,而要說這人一無長處,或是一無是處,就說“一錢不值”或“不值一錢”,亦即是毫無價值之意。# 譬如那些對自己人傲慢無禮,對外人卻卑恭屈膝的人,或是那些外表好看,實際不堪一用的東西,我們都可以叫它為“一錢不值”。#

一鳴驚人成語典故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於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汙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諫。# 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臣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國有只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鳴叫,只是毫無目的的蜷縮著,大王您猜,這是一只什麽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一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只大鳥一樣,身為一國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一會兒之後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於髡說:# “嗯,這一只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一飛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政。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叱石成羊成語典故

傳說黃初平14歲那年去山上放羊,遇到一位道士,道士把他領到金華山的石屋裏傳授一些神奇的本事,一晃就是40年,他的哥哥黃初起找到他,問他放的羊哪裏去了,黃初平說在東山,兄長一看全是石頭,黃初平叱石成羊,頓時就有幾萬只羊。

取長補短成語典故

戰國時期,滕文公從楚國路經宋國時會見孟子,孟子給他講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勵他要以堯舜之道治理天下,還要他截長補短,發揮地區優勢,以仁政來治理天下,滕國可以成為一個強國。滕文公聽了孟子的言論未置可否,只是微笑應付。

一木破天成語典故

東晉時期,大臣王敦久懷叛逆之心,一天他夢見一木刺破青天,以為時機成熟,就問吳猛現在稱帝是否可行,吳猛回答道:“木上一橫是未字,表示木上破天,你還不能輕舉妄動,因為晉的天下還未衰亡。”後來王敦謀逆果然未成,死在軍中。

成語大全集
 
按字數查成語
首字母查成語
成語典故

成語典故是指成語的來源出處和背後的故事,許多成語都是基於真實的歷史事件、人物傳說、文學作品或民間故事,有著豐富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和寓意。

例如“破釜沈舟”這個成語,典故源於秦朝末年,項羽在巨鹿之戰中,下令讓士兵把渡河的船鑿穿沈入河裏,把做飯用的鍋砸個粉碎,以表示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臥薪嘗膽”講的是越王勾踐戰敗後,睡在柴草上,經常嘗苦膽,激勵自己不忘恥辱,最終復國成功的故事。

這些成語典故不僅生動有趣,還能夠更清晰地闡釋成語的含義、用法以及其所蘊含的深刻道理和文化內涵,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成語,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成語典故以簡潔而生動的方式傳承了歷史文化、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是中華民族語言和智慧的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