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浙江臺州、溫州一帶大旱,百姓餓死很多,朝廷因為官多加上奢侈浪費成風,對救災一事置之不理,反而加重賦稅,人們忍無可忍,於是樹起了造反的大旗,旗上寫道:“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弟子周遊列國碰壁後,在冉求的幫助下,終於回到了父母之邦魯國,主事的季康子嫌他太老,沒有重用他。他認為與季康子是“道不同,不相為謀。”於是閑居起來,專心著述,編輯整理《詩》《書》《禮》《樂》《春秋》等。
戰國時期,趙國平原君手下食客毛遂自薦為趙國解難,深得平原君的器重。一天,一個叫毛遂的平民墮井而死,一食客聽說後立即報告平原君,平原君悲痛欲絕地說:“嗟乎!天喪予矣。”於是下令毛遂的屍體,才證實是同名人而已。
唐玄宗李隆基十分寵愛楊貴妃,她的族兄楊國忠被任命為宰相,官吏們紛紛投靠楊國忠。有人勸說陜西進士張彖去投靠楊國忠,張彖說:“楊國忠不是泰山可倚,只不過是一座冰山,總有一天會化掉的。”就去嵩山隱居了。
南朝陳將要滅亡時,駙馬徐德言與妻樂昌公主估計不能相保,就將銅鏡一分為二,雙方各執一半分開行動,相約於正月十五日當街賣破鏡來取得聯系。陳朝滅亡,妻沒入楊素家。到期,徐德言輾轉依約至京,找到賣破鏡的妻子,夫妻團聚。
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經過泰山邊時看到一位婦女在墓旁痛哭,相問之下,得知他的丈夫與兒子都被老虎吃了,這兒沒有苛捐雜稅才從外地逃到這兒,這個婦女表示情願被老虎吃了也不願意去別的地方。孔子感慨地對學生說:“你們看,苛政猛於虎也。
西漢初期,劉邦聽信讒言,用謀士陳平的計謀,在陳地誘扣楚王韓信,將他貶為淮陰侯。大臣田肯向劉邦道賀,建議劉邦在關中建都,那樣就像站在高屋之上向下潑水那樣勢不可擋。劉邦十分高興,大賞了田肯。
唐朝末年,政治腐敗,各地藩鎮擁兵自重,北方兩大藩鎮李茂貞、朱全忠為了控制唐昭宗,宦官韓全誨劫持唐昭宗到鳳翔投奔李茂貞。李茂貞無能,竟要把皇帝交給朱全忠。韓全誨見大勢已去,垂頭喪氣,默不做聲,昭宗下令誅殺韓全誨。
春秋時期,吳國的公子季劄自幼精通音樂,他訪問魯國時,魯國請他欣賞周代的樂舞。魯國的樂工演奏周王朝及各諸侯國的樂曲,對於各諸侯國的樂曲都有褒貶評論,但從演奏鄶國的《鄶風》以後,他就沒有再表示意見了。
傳說古代艾子到海邊見到一只圓而扁且多腿的動物,就問附近的居民是什麽東西,人家告訴他是螃蟹。過了一會,他又看見另一品種不同顏色的類似動物問旁邊人,人家回答說是另一種螃蟹,艾子仔細比較,感慨地說:“何一蟹不如一蟹也”。
成語典故是指成語的來源出處和背後的故事,許多成語都是基於真實的歷史事件、人物傳說、文學作品或民間故事,有著豐富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和寓意。
例如“破釜沈舟”這個成語,典故源於秦朝末年,項羽在巨鹿之戰中,下令讓士兵把渡河的船鑿穿沈入河裏,把做飯用的鍋砸個粉碎,以表示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臥薪嘗膽”講的是越王勾踐戰敗後,睡在柴草上,經常嘗苦膽,激勵自己不忘恥辱,最終復國成功的故事。
這些成語典故不僅生動有趣,還能夠更清晰地闡釋成語的含義、用法以及其所蘊含的深刻道理和文化內涵,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成語,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成語典故以簡潔而生動的方式傳承了歷史文化、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是中華民族語言和智慧的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