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音】:wang guo zhī yīn
【類型】:4字成語
【出處】:西漢·戴聖《禮記·樂記》:「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解釋】:成語亡國之音的意思原指國家將亡,人民困苦,因此音樂也多表現為哀思的曲調,後多指頹靡淫蕩的歌曲。
【讀音】:bēi bǐ zhī yīn
【類型】:4字成語
【出處】:《史記·樂書》:「紂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國亡……夫朝歌者不時也,北者敗也,鄙者陋也,紂樂好之,與萬國殊心,諸侯不附,百姓不親,天下畔之,枚身死國亡。」
【解釋】:成語北鄙之音的意思指殷紂時的音樂。後世視為亡國之聲。亦作「北鄙之聲」。
【讀音】:zheng shǐ zhī yīn
【類型】:4字成語
【出處】:
【解釋】:成語正始之音的意思1指魏晉玄談風氣。出現於三國魏正始年間。當時以何晏、王弼為首,以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談玄析理,放達不羈;名土風流,盛於洛下,世稱「正始之音」。2指純正的樂聲。
【讀音】:mǐ mǐ zhī yīn
【類型】:4字成語
【出處】:先秦·韓非《韓非子·十過》:「師曠曰:『此師延之所作,與紂為靡靡之樂也。』」
【解釋】:成語靡靡之音的意思靡靡:柔弱,萎靡不振。使人萎靡不振的音樂。指頹廢的、低級趣味的樂曲。
【讀音】:xian wai zhī yīn
【類型】:4字成語
【出處】:清·袁枚《隨園詩話》第三卷:「故言盡而意亦止,絕無弦外之音,味外之味。」
【解釋】:成語弦外之音的意思原指音樂的餘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話裡間接透露,而不是明說出來的意思。
【讀音】:rǎo liang zhī yīn
【類型】:4字成語
【出處】:晉陸機《演連珠》:「臣聞應物有方,居難則易。……是以充堂之芳,非幽蘭所難,繞樑之音,實縈弦所思。」
【解釋】:成語繞樑之音的意思形容歌聲美妙動聽,長久留在人們耳中。參見「餘音繞樑」。
【讀音】:wang guo zhī yīn
【類型】:4字成語
【出處】:《禮記·樂記》:「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又:「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史記·樂書》:「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解釋】:成語亡國之音的意思原指國家將亡,人民困苦,因此音樂也多表現為哀思的曲調,後多指頹靡淫蕩的歌曲。
【讀音】:xian wai zhī yīn
【類型】:4字成語
【出處】:南朝宋·范曄《獄中與諸甥侄書》:「弦外之意,虛響之音,不知所從而來。」
【解釋】:成語弦外之音的意思原指音樂的餘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話裡間接透露,而不是明說出來的意思。
【讀音】:mǐ mǐ zhī yīn
【類型】:4字成語
【出處】:《韓非子·十過》:「此師延之所作,與紂為靡靡之樂也。」《史記·殷本紀》:「北裡之舞,靡靡之樂。」
【解釋】:成語靡靡之音的意思靡靡:柔弱,萎靡不振。使人萎靡不振的音樂。指頹廢的、低級趣味的樂曲。
【讀音】:zheng wei zhī yīn
【類型】:4字成語
【出處】:《禮記·樂記》:「魏文侯問於子夏曰:『吾端冕而聽古樂,則惟恐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何也?』」
【解釋】:成語鄭衛之音的意思鄭衛:指春秋時的鄭國和衛國。指春秋戰國時鄭、衛等國的民間音樂。
【讀音】:zheng shǐ zhī yīn
【解釋】:成語正始之音的解釋1指魏晉玄談風氣。出現於三國魏正始年間。當時以何晏、王弼為首,以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談玄析理,放達不羈;名土風流,盛於洛下。2指純正的樂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