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似是而非
成語 似是而非 的故事
【注音】sìshìérfēi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莊子帶學生遊學各地,見伐木工人砍樹問為什麼不去砍大樹,工人說因為它已沒有用處了。到了朋友家,僕人問殺雞的事,主人說殺不會打鳴的雞。莊子對學生說:“應該處於有用和無用之間,似是而非,這樣才誰也抓不住把柄。”
【出處】孔子曰:‘惡似而非者。’戰國·鄒·孟軻《孟子·盡心下》
【解釋】似:像;是:對;非:不對。好像是對的,實際上不對。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沒弄懂
【相近詞】以假亂真、張冠李戴
【相反詞】天經地義、不刊之論
【其它使用】mrmy.org
◎這樣,在理論上是似是而非的,而在事實上卻也是不可能的事。
◎惲代英還指出,確有一些青年被〞名人前輩〞們說的〞似是而非的話迷惑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