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痛定思痛
成語 痛定思痛 的故事
【拼音】tòngdìngsītòng
【成語故事】1275年,元軍逼近南宋都城臨安,文天祥率軍抵抗失敗,他得知趙是在福州稱帝,就前去投奔。他一路與敵兵周旋,在路上寫出《指南錄》一書,他總結宋朝失敗的原因,痛定思痛,要把握時機,才能振興宋朝。
【出處】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當痛之時,不知何能自處也。唐·韓愈《與李翱書》
【解釋】指悲痛的心情平靜以後,再追想當時所受的痛苦。常含有警惕未來之意。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受挫折後
【相近詞】痛不欲生、悲痛欲絕
【相反詞】悠然自得
【成語例句】
◎痛定思痛,重慶市斥巨資建立農業科技物資交易中心,並以此為載體,加快科技信息傳遞,集納和推廣科研成果。
◎細觀促成這種局面的種種因素,人們真誠企盼這是衝突各方痛定思痛後的清醒。
◎你外祖父不是也跳江自殺過嘛!〞〞是的,我外祖父也跳江自殺過,〞夫人道,〞但他被部下救起後,痛定思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