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擊缽催詩
成語 擊缽催詩 的故事
【注音】jībōcuīshī
【成語故事】南朝時期,齊竟陵王蕭子良常於夜間邀文人學士飲酒賦詩,刻燭限時,規定燭燃一寸,詩成四韻。蕭文琰認為這不是難事,就與丘令楷、江洪二人改為擊銅缽催詩,要求缽聲一止就做成一首詩。
【出處】七步八叉,具有成例,古人擊缽催詩,我要擊缽了。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7回
【解釋】指限時成詩。比喻詩才敏捷。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限時成詩
【結構】連動式
【押韻詞】砥志研思、渭陽之思、極而言之、終始參差、出塵之姿、嶽峙淵渟、歌於斯,哭於斯、搔頭弄姿、意意思思、秉公無私、......
【年代】近代
【成語造句】
◎盆鼓莊歌憶舊情,新郎不愧一書生,Oo佳耦天聯配,秦晉良緣夙締成;巹酒交杯春色艷,洞房花燭夜光明,古壇喜慶弦音續,擊缽催詩淑女迎。
◎詩鐘與擊缽吟一樣,都源於古代“刻燭聯吟”、“擊缽催詩”活動,詩鐘的創作活動程式就是參照“擊缽吟課”建立起來的,二者在發展過程中相生相伴,在社會文化生活中產生過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特別是日據台灣時期,詩鐘與擊缽吟一起,“延一脈斯文於不墜”,成為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為延續中國傳統文化發揮過特殊的作用。但是,二者分屬兩種不同的詩歌體裁,在體裁形式、內部結構體系、發展情狀及歷代評論家對它們的態度等方面部存在明顯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