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良莠不齊
成語 良莠不齊 的故事
【注音】liángyǒubùqí
【成語故事】明朝時期,田藝蘅《留青札記》中記載:元朝時稱人以郎、官、秀為等第,“秀”是最高級別,“郎”是最下的,至明朝時稱鄙人為“不郎不秀”,是指不高不下。良莠不齊就是不郎不秀,稱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人。
【典故】且說彼時捐例大開,各省侯補人員十分擁擠,其中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六回
【釋義】莠:狗尾草,很像谷子,常混在禾苗中。好人壞人都有,混雜在一起。
【用法】作謂語;用於書面語
【相近詞】混淆視聽、混淆是非
【反義詞】涇渭分明
【其它使用】
◎但是近年來有些創作者片面強調適應市嘗強調娛樂性為主,良莠不齊的文化藝術作品對孩子們的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甚至出現了由於一些文學和影視的不良影響使青少年犯罪率有所提高的現象。
◎我國兒童商品電視廣告起步較晚,發展很快,所以,我國目前的兒童商品廣告良莠不齊。
◎這些年,在我們周圍像雨後春筍般湧現了大大小小的洗衣店,面對良莠不齊的洗衣市場,消費者難免產生困惑:我該到哪裡去洗衣?除個別規模較大的品牌店外,從價格上看,這些小店比品牌店便宜,確實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但小小店面內往往是一台似乎用了很久的乾洗機充場面,同時一塊大而厚的絨布擋住門面內的一切。